北京代孕机构

首次报道王顺友事迹的华西都市报记者宋永坤:那是一次永生难忘的采访

 

封面新闻记者马梦飞

5月30日,优秀共产党员、中国邮政“马班邮路”的忠诚信使王顺友,因病于2021年5月3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逝世,享年56岁。

从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,长期从事乡邮投递工作的王顺友,一个人,一匹马,一条路,往返跋涉26万多公里,将邮政普遍服务延伸到一个个偏僻乡村,把党的声音传送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。

时隔20年,记者宋永坤听闻这个消息后感慨不已,“他真的很不容易,那条路我当年只坚持了三分一!”2001年,正是记者的宋永坤和他的同事李丹来到木里县,首次报道了“马班邮路”和王顺友的故事。

20年前,走进中国最后的马班邮路

随着交谈,宋永坤的记忆回到了2001年。

2001年,也是5月的一天,时任《》编委、社会新闻部主任党青,从时任四川省邮政局办公室主任敬宗泉口中得知,中国还有一种邮路叫“马班邮路”。

什么是马班邮路?

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群山之间,近两千年来,这里的居民都以马帮传递消息,甚至在现代通讯已经非常发达之后,木里大山境内依然要靠马匹来传递邮件。一人、一马、一批邮件,马班乡邮员独自在大山深处、原始丛林里长途跋涉,将邮政服务延伸到一个个偏僻乡村,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。

木里大山环绕、沟壑纵横,交通极为不便,“马班邮路”仍是那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。马班乡邮员常年行走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高的原始丛林中,只有骡马相伴……尽管他们在送邮路上很苦很艰险,外界却对他们鲜有人知。

就这样,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华诞,一组针对“马班邮路”的报道策划逐渐成型,宋永坤和同事李丹被派进木里进行采访。

“那时我才30多岁。”宋永坤说,现在想起来,仍记忆犹新。

一开始王顺友并不是“主角”

“我们一开始的策划是报道‘马班邮路’,当时邮政那边推荐了三条路线。”宋永坤回忆道,之所以聚焦在王顺友身上,一方面是机缘巧合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王顺友很典型也很出色。

在宋永坤的回忆中,展现了一个报道之外的王顺友,“文化不高,但非常健谈,天南地北啥都能侃,而且对党的政策、事迹知道的很多。”

文化不高却知道这么多事?宋永坤解释,王顺友很喜欢听广播,作为乡邮员业也喜欢看报纸,所以就知道很多事。宋永坤还提到,王顺友非常爱他的马,“他当时的工资好像是70多、90多,但是他把一大部分都用来买马料了。”其实这不难理解,在那条邮路上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照顾好马才能陪他走下去。

事实上,当时的王顺友家庭条件也比较差,“我们采访结束后,又去他家里看了下,有一两筐土豆,一筐玉米,房梁上挂了一块腊肉猪头,看起来很多年了,房顶还有点漏水,家里有两个孩子。”宋永坤再次感慨道,虽然家庭困难,但两口子却很热情,“他妻子还要宰鸡给我们吃。”看着这样的家庭,当时宋永坤和李丹一人给了王顺友两百块钱。

这条路的乡邮员职业生涯不超过50岁

王顺友去世时年仅56岁,这是让很多人吃惊的,但宋永坤却没有太过惊讶,“马班乡邮员的职业生涯不超过50岁!”

为什么?“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。”宋永坤分析,一个是饮食作息问题,王顺友这条‘马班邮路’大概有一百七八公里,几乎都是高山、森林之类的原始路线,这就导致王顺友一旦上路后,走到哪就只能在哪儿吃饭睡觉,条件很差,再加上海拔过高,饭煮不熟,几乎都是吃酥油茶、糌粑和面食,“他们一路都带着锅碗,睡不好、吃不好,长期下来,身体受不了啊!”

另一方面就是高原反应了,这条“马班邮路”处于平均海拔接近5000多米高的原始丛林中,最高海拔甚至达到6200米左右,所以高原反应无处不在,因此这些乡邮员的“职业病”频发。

这一点宋永坤也有体会,“我们从山上下来的时候,专门绕道去了一个老乡邮员的家里看望,这位乡邮员四十六七岁就退休了,但是他有风湿病,肺部不好,心脏也有问题。”

“其实在这条‘马班邮路’上,并不止是生理上艰辛,心理同样要承担巨大的压力。”宋永坤表示,往返一次需要一个月左右,一路上只能自言自语或者和马说话,“我们跟着一起走了一次,但是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就折返,用了7天左右。”

“这段采访历程实在太难忘了!”

(图据中国邮政)
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,报料QQ:3386405712】

标签
返回列表